也正因為如此,髓核會隨著脊柱運動而發生移位。一般來說,髓核會移向壓強更小的一側。也就是,當脊柱伸展時,髓核向身體腹側移動。屈曲時,向背側移動。側屈的動作中,向對側移位。當然,也有例外情況,比如脫水導致流動性不佳的髓核,就可能不符合上述規律。
當脊柱旋轉的時候,其圍繞的轉軸位于椎間盤的后方(背側)而不是椎間盤自身的中心。所以在旋轉時,同時會伴隨有椎體和椎間盤的平面移動(屈伸動作中也存在),椎間盤也正是通過這種方式來讓脊柱有更大的活動范圍,但同時,也會對椎間盤造成扭轉與剪切力。之前也說過,比起縱向的壓力,在扭力剪力面前,我們人體的骨骼、關節以及椎間盤等各個結構會脆弱得多。因此,也就更容易造成損傷。
椎間盤損傷的主要機制
椎間盤最終發生突出之前,可能已經有相當長一段時期積累了很多微小損傷或者已經存在退變,所以終于有一天,日常當中某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就可能導致椎間盤突出。很多人可能還覺得奇怪,覺得自己也沒做什么,就是做家務彎了下腰或扭了一下,就受傷了,實際上是積累突破了臨界值,從量變到質變。同理,你的半月板、肌腱等其他結構,也都可以發生類似的情況。
除此之外,單次動作當中過度負荷,比如搬重物,也能一次就造成椎間盤突出。在負重條件下,屈曲,屈曲-旋轉,旋轉-屈曲,側屈或側屈-旋轉等運動都可能引發椎間盤損傷。根據哪個運動更為主要,我們也可以把它分成屈曲主導和旋轉主導——最常見的兩大類。